2025年07月08日 / 浏览 5
前些天,笔者的一名同事在某地参加对相关企业的安全检查时,说起了“专家”和“政府工作人员”二者的关系。现在,很多地方都有类似于“政府买服务 专家查隐患”机制,因此笔者越发觉得基层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,在实际工作中一定不要把专家当“拐棍”,要视为老师。
笔者认为,专家参与安全检查,提供技术支持、发挥“外脑、智囊”作用,极大弥补了政府部门专业人才匮乏的不足。但有些一线安全监管执法人员,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因为有专家在场,于是感觉有了依靠、形成依赖心理,甚至干脆当起“甩手掌柜”。专家查内业、专家看现场,工作人员只是把专家发现的问题誊抄在执法文书上,最后各方签字就算完成检查任务。等整改验收复查时再带着专家看一看,如果一切顺利就形成“闭环”。表面看,这样的检查也没啥大问题,但长此以往,深层问题就暴露出来:如果软件、硬件存在问题,都得由专家去发现、帮助去验收,事事有依靠、时时有“拐棍”,那么监管执法人员何时才能实现专业化成长,什么时候才能独当一面?
其实,能和专家一起参与安全检查,本身是非常难得的机会。一方面可以仔细观察、认真留意:在企业,专家都看了什么,查了什么,侧重于哪些方面,一旦发现问题又是如何提出整改建议的,专家依据的又是什么。另一方面,还要积极提问。遇到不懂、不明白的地方,完全可以在现场向专家请教。而且,如今人工智能(AI)软件使用便捷,安全监管执法人员还可利用AI软件,进行再分析再核验……一来二去、积少成多、日积月累,也就成长起来。这次检查专家发现了什么问题、提出什么建议,过后好好复盘一下,在下次复查前做好功课。到企业验收时先别让专家上手,不妨自己先操刀尝试一番,按照先前专家意见和建议,先初检企业整改情况,再端出自己的结论向专家请教。等到下一轮安全检查时,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,再次深入学习、实践。日拱一卒,不急于求成、只图稳扎稳打,通过长期的小进步、一次次纠错,一步一个脚印,走好“聚沙成塔”的专业化成长之路。
在一次检查中,笔者遇到一位电气领域专家,就向其请教“配电柜(箱)和电源设备,为什么要附《线路设计图》”。此前笔者查阅《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》(GB50974-2014),发现其要求:控制柜图纸塑封后应牢固粘贴于柜门内侧。翻阅有些现场检查记录,不少专家都提到“企业配电柜无线路图”的隐患。后来那位电气专家告诉笔者,除施工现场外,其他领域并无这样的强制性要求。此后,笔者又上网查找了具体出处,这种学习过程真是让人受益匪浅。
安全生产领域“政府买服务 专家查隐患”这一做法,推出的初衷不是为了让专家代替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的工作,而是为了提升安全监管执法水平。而监管执法人员不能把专家当“拐棍”,而是要通过专家的传道授业解惑,进一步提升自身安全监管水平,从而实现在没有专家参与的检查中,也能确保安全监管执法的专业性和规范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