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7月24日 / 浏览 36
数字赋能提升质效 涵盖19个监管场景
北京市消防非现场监管现场会在海淀区召开,以“数字技术赋能 提升监管质效”为主题,全面总结展示北京消防非现场监管系统功能和工作成效,现场观摩消防非现场监管场景应用,共同探讨消防非现场监管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发展方向。
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积极创新监管方式,运用现代技术手段,构建“1+N+X”(1个消防非现场监管平台、N个管理应用系统、X个非现场监管应用场景)框架体系,通过大数据分析、物联感知、AI大模型等,探索实践消防非现场监管,实现了消防监管部门与社会单位高效互动。截至目前,北京消防非现场监管平台汇集重点单位1.1万余家,各类工商企业223万家、个体工商户45万家,施工现场4000余处,住宅小区9000余个,医疗机构1.2万余家,学校1200余家,养老机构600余家,涵盖19个非现场监管应用场景。
在单位防火检查非现场监管中,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从“企安安”检查系统归集全市社会单位防火自查信息,通过大数据技术自动筛查出未按期开展自查的单位,发送责令改正通知书,提示整改;逾期未改的,消防部门可直接依法进行处罚。今年以来,该市共启动筛查社会单位7万余家次,发送限期改正通知书7200余份,社会单位均及时进行整改,开展防火检查的主动性显著提高。
各单位消防控制室人员是否在岗在位,关系到火灾预防和初起火情应对。针对消防控制室值班场景,消防人员使用非现场监管平台,制定抽查计划,利用远程点名功能,自动拨打单位消防控制室电话。值班人员手持消防设施操作员证件拍摄视频,在15分钟内用手机扫码上传,反馈在岗情况。对单人值班或未按时上传视频的单位,由监管人员到现场核查。“从去年10月开始,我们每天分时段、分行业对全市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开展随机点名。在节假日等容易丢岗漏岗的高风险时段,对医院、养老院等特定场所开展高频次点名。”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总工程师李云浩介绍,截至目前,全市累计远程点名单位5.4万家次,核查未按时应答单位3500家次,值班人员在岗率从52%上升至95%。
当前,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正在深入推进。在电动自行车入梯非现场监管中,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积极与各区、镇街以及企业自有的电动自行车电梯智能阻车管理平台对接,将分散在各平台的电梯智能阻车监测管理信息联通接入,实现统一监测管理。电动自行车(电池)进入电梯轿厢,视频识别后企业前端平台发出监测报警信息,提示物业服务企业在30分钟内到场劝离并在前端平台填报处理信息。对于逾期未填报现场核查信息的,系统向各物业服务企业自动拨打电话提醒,提示企业2小时内在前端平台填报处理情况。“相关信息接入消防非现场监管平台后,通过数据比对,我们对居民未推离强行上楼、物业服务企业2小时内未处理的,通知监管人员现场核查。确认物业服务企业未履行职责的,依法依规对物业服务企业及当事人进行处理。”李云浩说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核查处理电动自行车进电梯报警信息2000余次。
在建筑消防设施非现场监管中,北京消防非现场监管系统归集单位消防设施三方面物联感知数据,包括消防水箱、消防水池水位高度,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最不利点静水压力,消防水泵控制柜手动、自动工作状态。监测发现“三水”状态连续7日存在异常后,数据将被推送至单位和区消防救援支队,支队收到提示后立即督促单位整改,既提升了监管效率,又减少了现场检查对企业的打扰,还促进了单位建筑消防设施完好运行。此项工作今年开始启动,全市已有3200家单位接入“三水”感知设备。各单位通过该设备自主整改“三水”问题4万余处。消防部门通过监测预警,向连续7日存在异常数据的51家单位发送提示信息,实现在线监测、故障识别、推送整改、结果反馈闭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