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制创新 智慧赋能 实战练兵

2025年08月22日 / 浏览 13

青州市应急管理局以“数智平台”“科技装备”为支撑,推行“非现场”执法改革,推动执法工作由“人防为主”向“技防优先”转变,实现了行政处罚“零”复议和“零”诉讼。今年以来,该局已通过无人机等科技装备先后发现安全生产违法线索23项,查改隐患131条,关停取缔违法作业场所3处。

破解执法力量薄弱难题

在进行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之前,青州市面临执法人员少、执法力度弱、执法不规范、执法范围窄等诸多难题,执法工作的开展面临一定的困难。“那个时候,执法力量薄弱,执法效果大打折扣。”对此,该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郭坤感触颇深。

该市大力推动执法改革,通过公开招聘6名专职技术检查员协助行政执法,形成监管执法合力,行政执法效率和效能大幅提高。同时,该局建立智慧化应急管理平台,接入1379家重点监管企业监控信息,通过巡回检查推动安全生产向“智慧安防”转变。该局开展“安全敲门行动”,打造“严管+智管”双引擎,打出“顶格处罚+信用惩戒+媒体曝光”组合拳,并大力推行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,倒逼企业从“被动应付”转向“主动创安”,先后办理报告案件17起,奖励员工13.7万元,形成了震慑有力、标本兼治的安全生产新生态。

对重大隐患、无证作业、培训走过场等重点问题,该局刚性执法,抓实执法闭环。同时,压减一般执法案件数量,重点查处有代表性的案件,并定期发布典型案例,让同类型企业举一反三、主动排查相关隐患问题。今年以来,该局已累计检查企业93家,行政处罚40家,公示典型案例11起。

实施差异化监管破局

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不同的情况,该局采取差异化监管模式,对安全水平高的企业,实施无事不扰动态管理;对高风险企业,则增加检查频次,形成“守信激励、失信严管”的差异化监管格局。

7月20日,该局执法人员霍超在检查龙星布业有限公司时,发现该企业缝纫机急停按钮缺损,当即视频连线设备厂商远程指导,并现场监督工人拆装,及时消除隐患。“本以为要面临重罚,没想到执法人员现场手把手教我们整改隐患。”该企业的安全员董居文说。

该局推行阳光执法工程,以“有查必备、无事不扰”为出发点,落实涉企行政检查报备和企业评价制度,今年以来,共报备涉企检查278次。同时,该局执法人员今年共签订《安全生产执法廉政承诺书》722份。此外,该局还建立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制度,聘请了30名社会监督员。今年以来,该局共组织113人次开展执法监督,有效提高行政执法监督质效。

针对信用修复不及时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制约的问题,该局探索建立“信用修复提醒”工作机制,指导帮助121家企业进行信用修复。

5月2日,执法人员刘光朋走访因安全处罚被列入信用“黑名单”的青州茂森机械科技有限公司,发现其整改达标却因流程卡壳无法恢复信用,当场上报局里。随即,该市应急管理局联合银行、市监部门成立“信用育苗专班”,帮企业对接免费安全审计,并将整改视频制作成“信用成长档案”。半个月后,该企业凭借新获得的“安全绿码”拿下首笔机械订单。“被罚没的信用还可以在政府的帮扶下‘种’出来,应急管理局真是帮了大忙了!”该公司总经理隋晓明说。

“练兵+实战”双轨运行

“你们厂储罐区发生二甲苯泄漏,需要立即切断电源,紧急疏散员工,防止二甲苯进入下水道、排洪沟等空间。”这是该局开展应急执法系统岗位练兵演练的一个场景。

在练兵现场,执法人员根据风向和气体扩散范围,指挥企业启动应急疏散程序,并迅速通知消防救援、生态环境、卫健等部门联动,设置三级警戒区,紧急疏散厂区及周边500米范围内居民。一切就绪后,执法人员全副武装,使用气体检测仪开始确认泄漏源和浓度,并迅速判断出事故原因是阀门老化未及时更换,紧接着用防爆型喷雾水枪进行稀释并更换阀门,整个流程仅用时25分钟。

该局通过强化技能培训,提升执法人员能力。截至目前,该局已有4人参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操作员培训,通过考试取得驾驶员证;有24支队伍、72名执法人员参加基层执法队伍岗位练兵竞赛,通过法律法规考试、现场情景模拟、案卷制作等方式,提升监管执法能力。

据郭坤介绍,该局利用无人机可控性强、机动性能好等优势,常态化开展空中巡查。通过推行“非现场”执法,快速排查场所内是否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。同时,聚焦辖区企业、“九小场所”、居民小区及闲置厂房院落等场所,该局采取“网格覆盖、分层管理”模式,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。

留言 微信